中国比特币官网

写在主网上线前

  假设你参加了一个聚会,这个聚会参与的共有23个人,这23个人里面有两个人生日是同一天的概率是多少呢?

  正确答案是约50.7%,是不是和你直觉所感受到的不一样?

  这就是著名的生日悖论,我们很容易被容易看见的东西所蒙蔽,并陷入一个自己认为逻辑正确实际却掉进坑里的迷局。

  为了证明这个概率的真实性,我写了两段程序,第二段是一个循环公式,直接计算365/365 * 364/365 * 363/365 * …… * 343/365,结果跟正确答案一样。第二段是穷举10万组每组23个生日的数据,跑下来重复的结果为49.8%,接近正确答案。

  意犹未尽的我又跑了一段时间,当人数再多一些的时候,撞上生日的概率已经非常接近于1。也就是说一个标准国内中小学班级上有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非常非常高的。

  对于可能的认知偏差,我一贯的做法都像这两段代码一样,先做理论上的分析,再通过实践数据来论证。

  也有一些不仅直觉容易出现偏差,当下也论证不了的东西。就像我的第一篇关于比特币的微博互动发生在比特币20元的时候,我对于以太坊的memory hard如此蹩脚展开抨击的那篇文章发生在ETH 0.8美金一枚的时候。那时候不仅直觉告诉你这个数字游戏很可能归零,也没有人能意料或者推演到后来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Ruffchain诞生的第一天就饱受争议。甚至这个赛道本身,也是充满了各式各样极端化的解读。我们来不及去解释,也没有必要去解释, 如果我是一个评论家,我可以每天都找出各式各样的信息解读看到的一切并作出一些不负责任的预测。然而我对于Ruffchain的设想并不复杂,我的精力和有限的能力也只容许我做到这些:

  1. 做一条好用的公链,它会是一个交易和合约分离的,而不是像ETH那样用合约来实现交易,也不是像BCH那样用一条交易来打包一条合约。

  2. 根据接入一些适合的行业客户的业务数据,形成一站式的解决方案。这样任何人未来都可以以绝对低廉的成本使用区块链服务。

  我曾经多次吐槽过以太坊的技术,但它带来的低成本低门槛的合约,直到现在还一直保持着智能合约头把交椅。

  这次的开发整整经历了近两年的时间,无数次的迭代,对潜在的区块大小增长的推演和优化,对p2p网络协议的反复调整(未来还要再做一次大升级),工作量比我预计的大地多,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整个行业比我预想地要早期的多,很多基础技术并没有很好地被沉淀下来,我们到现在都没一个随机读写高性能的分布式数据库,我们也没有足够好用的p2p网络支持未来各式各样的区块链业务,市场上除了几条大主链的技术迭代升级外,都没有像样的可工程化的方案,众多白皮书中的技术创新在当前的基础设施下是完全不可用的。

  但这也是一个机会,一旦这些技术成熟,我们可见的应用场景也会丰富起来。就像人工智能最火的时候是1950年代,但直到后来GPU阵列等硬件加速能力起来,再到FPGA到ASIC,我们才有能力将人工智能真正应用到日常的场景中。

  关于行业的接入,幸运的是,我们的目标客户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支持,甘愿当我们的白老鼠,提供了丰富的测试业务数据,并鼓励我们把技术做好,这代表区块链并非伪需求,这些客户需要解决多方操作数据的信任关系,并承认这是他们业务流中间成本极高的部分。

  然而这部分又有一些别的挑战:我们需要将一些潜在客户的应用上链并提供技术支持服务,这部分和BAT等公司一样,需要做主动备案,备案的要求和内容非常繁多,比如内容的监管,由于区块链数据是不可篡改的,一旦产生了不符合应用所在地法律法规的内容并被打包,如何回滚,如何清理, 这部分比起技术开发来说,更加消耗精力,也是团队始料未及的工作。

  主网上线后会进入一个监管试运营的阶段,该阶段的区块数据在试运营后会全部清空,而其中任何未经过滤的违反各地法律法规的区块信息,将会被节点标记并强制回滚。

  对于未来,我还有更多想做的:

  1. 新的p2p网络协议,更好的存储、检索上的优化,性能更强,可支持一些对网络要求更高的业务场景。

  2. 我们需要社区力量的支持,完善一个丰富的开放技术生态,希望在未来的一年可以拥有更加丰富的应用库,中间件库,业务模块,以及各类优化和安全模块。对此Ruffchain基金会将会提供丰厚的奖励支持。

此文由 中国比特币官网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首页 > 比特币行情 » 写在主网上线前

()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暂无评论